经验谈NO.83 | 放弃UCL直奔HKU!城规学姐抓住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跨学科交叉未来趋势!
某老四校 城乡规划
GPA:4.16 / 5
雅思:7.0(6.0)
自我评价:Intp/istp横跳的理性主义者
获奖经历: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绿色校园设计竞赛 二等奖
所获offer(截至发稿前):
UCL - March Urban Design
HKU - MSc Urban Design and Transport
Polimi - Urban Planning and Policy Design
Edinburgh - MSc Urban Strategies and Design
Sheffield - MA Urban Design
Birmingham - MSc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申请时间线:
由于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身份转换、对建筑类专业的不适应、疫情等种种原因,大三之前我度过了非常痛苦的一段时间,以至于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准备考研期间发现自己也没有办法长时间地坐在图书馆学习。对于我这样一个t人理科生来说,记忆大量的规划基础知识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在我们学校初试考察的内容全是理论的时候(...)那段时间我和父母聊了很久,我更明确了自己可能更适合去做一些不需要大量记忆的活动,并且出于身体健康考虑,我选择了自由度更大的出国。 ▲ 专教常住民 / 作品集收集资料的时候邮箱都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我从很早开始就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在朋友圈看到一些出国的学长学姐的生活分享,也是促使我下这个决定的原因之一吧。 选择出国对我来说可能是和自己和解,也和城市规划和解的过程。在准备作品集的同时,我也在进行学校的城市设计。这些设计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通过努力学好设计,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理解设计的逻辑和章法,意识到自己原来没有那么差,我还是一个学习能力挺强的人,有的时候或许被否定也不是我的问题。 ▲ 雅思考试 最初的梦校是UCL,但最后放弃了UCL的offer,选择了HKU。我对于UCL和TUD的向往完全是来源于其强大的建筑学科实力,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空间形态、空间氛围的把控能力较弱,而在学校空间句法以及一些程序模拟的课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对于数据分析、计算机手段更加得心应手。恰巧,空间句法的老师就是UCL毕业的,因此我也就把UCL当做了自己的第一梦校。 而现在,选择HKU也正是因为我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跨学科交叉的兴趣。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相反,我可能更擅长脚踏实地地钻研,因此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UCL,投向HKU的怀抱。我的职业规划可能也更倾向于进行学科交叉,而交通、计算机等方向对我来说也十分有吸引力,就当我小小跨出这个行业一步了,嘿嘿。 ▲ 学校空间句法的作业 相比起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我更喜欢观察居民,期望从他们的日常活动和交往中形成自下而上的设计策略。从行为特征分析到场所事件的还原,再到新事件的构建,我想,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作出一些微小的改变,正是我们设计的意义所在。 ▲ 对居民生活的观察 暂时的职业规划是去探索技术手段如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交通为载体形成更加居民友好的、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也可能会从事交通相关的工作。 我在准备作品集时,其实并没有明确的主线。最开始对于风格和选题,是唐老师建议我进行一个头脑风暴,于是我将自己日常观察到的市民生活和相应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机遇用“WWH”,即WHY,WHAT,HOW,列了一个文档,从最朴实的问题导向出发,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城市问题,也与我文书中提到的关于关注居民需求以及通过城市设计对居民的行为方式进行改变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呼应。 ▲ 头脑风暴 / WWH 总体而言,我的四个项目,从关注太原市工业遗产的遗留对城市生活方式和居民集体记忆的重要意义,到通过构建新的城市形式来形成居民友好的街道,再到通过交通手段改善学生的通勤,形成可持续的环境友好校园,再到关注奥运遗产对于居民的情感作用以及现实作用,基本呈现了在不同的城市尺度中,如何通过理解居民的需求和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营造更加友好的城市空间。 ▲ 对居民生活的观察 我们学校大四/大五上半学期的安排真的十分紧凑。大四下半学期的设计课是城市设计,暑假还要进行规划管理实习,到大五又要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学习。可以说我每天不是在准备设计课,就是在准备设计课的路上,这也导致了我时间管理的极度不均衡(错误示范,学弟学妹不可以学)。 我的作品集主要是集中在大五上半学期准备的,暑假实习的时候我就趁着没事干的时候摸鱼画一会图,但真正大批量开始画图还是到开学以后。那时候我每周二周五上设计课,周一周四的时候就和同学一起约在专教做设计课的内容,其余时间就每天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专教,尤其海外平行课是合作项目,也恰巧我找到了一个同校的队友,于是我们俩就约在专教讨论,讨论结束之后我就接着留在那里画图。期间我还考了三次雅思,中间因为口语一直过不了,也在画图画累了的时候坐在专教的中庭开始狂练口语。 ▲ 实习摸鱼 之后控规结题的时候,我甚至只用一周水完了成果,然后就接着开始埋头苦画。但尽管如此,我到一月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没有画完,在一些学校的ddl的时候只能匆忙提交,也是我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遗憾。所以我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能早开始准备就尽早开始,不然时间就会过于紧张(55)。 ▲ 图书馆常住民 遇到的困难其实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时间管理问题,这个到最后我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另一方面,我的图面表达能力真的很弱。在建模以及最后的图纸表达过程中,我的图面表达有很多包括配色、形状死板等的问题,还好唐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建议,尤其是在排版和图纸上,让我能够摆脱传统的规划思维,使表达更为清晰美观。 最难忘的大概就是在专教画图的那些日子吧。朋友送了我一个蓝牙音箱,我每次都早早找一个没有人的教室,关上门打开音箱,一边听歌一边画图。画累了的时候,就打开雅思的听力磨耳朵或者跑到教室外的平台上练口语。到晚上自己一个人踱到校门口吃一碗酸辣粉或者沙拉,每天都在稳定地胖着hhh。 ▲ 吃吃喝喝 实际上也有很多焦虑的时刻,比如被拒之后会陷入长久的自我怀疑,开始质疑自己之前建立起来的自信,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焦虑的时刻或许也让现在的我知道,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努力过了,好的结果总会来的。 ▲ 看展 关于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最大的经验就是一切都要趁早。或许出国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开启新生活的方式,如果和我有一样的想法,那就下定决心开始做吧。出国的繁琐程度也不亚于其他的方式,甚至战线更加长,所以还是趁早最好,以免出现像我一样着急的情况。 我在作品集中耗时最久的一个项目叫烟囱之城。 高中的时候看柴静的《看见》,对她提到的临汾的烟深有同感。那时候每天早上五点多我就要去上学,雾霾蒙蒙的,还没散开。到学校之后用纸一擦,鼻孔里都是黑色的尘土,脸上头发上都是灰。或许我们这些生活在雾霾中的北方人比其他城市的人更早普及N95口罩,否则一冬天下来我会觉得我的肺都是黑色的。 所以当我注意到太原有数以万计的烟囱时,我会想到,是否它们可以有更好的用途和更新方向。在产业发展的洪流中,能否可以在保留工业大院时代的集体记忆的同时,解决更多的雾霾、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咨询了一些机构,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LAC对于英欧方向的大量案例,以及很nice的老师和小院子。
▲ LAC上海校区的小院子
带我做作品集的是唐老师。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是作品集的老师,不如说他是帮我打开思路的老师。我过去的思维囿于一些传统的规划设计流程和理念,始终束手束脚。和唐老师上课的过程可能就是思路打开的过程,他可以帮助我将我的故事讲得更完整,更清楚。有时候还会和老师闲聊一些职业规划的内容hhh,侃大山模式开启。
我的一个项目是海外平行课关于奥运遗产改造的研究。带这个项目的蒋老师也很负责认真,定时约看我们的成果,也让我在选择课题时自由了一把,选择了德国柏林带有希特勒和苏联红军印记的奥运村遗址,可以说我整个作品集都是放飞自我的过程了hhh。
在读书上,仿佛我的兴趣和设计大相径庭,但好像与我的选择不谋而合。某天在茑屋书店,我看到了一本《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花高价将其收入囊中。我想,我大抵是一个喜欢复杂理论的人,也因此会在未来的选择中倾向于更多的理论研究。这本书我读了很久,对女权主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就像豆瓣书评里说的,我的心情宛如第一次读到《资本论》的十九世纪工人。
恰巧,毕业设计时,同组的同学选择了女性主义城市的设计研究。我想,或许作为设计师的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营造更加女性友好的城市。有一本书叫《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我想会是我接下来的阅读书目。
平常的我爱好大概是吃。在学校的时候就在校园附近寻找好吃的店,在家就自己烤一些小蛋糕来吃。做作品集期间,每天支撑我的除了要上学的意志,大概就是晚上吃什么了hhh。
有时闲下来会去看一些展览,或者去看看live。不过被封在上海几个月,现在正在复健中。大概可以看出我在学习时是个很明显的t人,生活里是个很明显的p人hh。
图文来源:Innogen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LAC STUDIO 23、24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